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中文
Directory Of Year 2020, Issue 11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2011 » 守正出新谋大势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守正出新谋大势

Year:2020 Issue:11

Column: 封面故事

Author: 撰文/宋圭武 陈风雷

Release Date:2020-11-01

Page: 26-31

Full Text:  

受自然、社会、技术和政策等因素制约,甘肃经济欠发达,具备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数量偏少且散点分布,要想赶上新时代发展步伐,必须“守正”,筑牢决定长期发展的“基本盘”,发挥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发展空间等优势;还必须“出新”,抢抓机遇的窗口期,用好技术、资金和政策红利等外推力,突出园区集中、跨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要素聚集(城镇化和园区建设),聚力产业提升(产业转移和结构转型),这样才能打开突破口,快速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拓展区际合作新空间,书写富民兴陇新篇章。

抢抓开放合作机遇,重构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

习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

2015年,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对甘肃的定位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按照“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思路,甘肃用活用足各类平台载体,谋划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抢占文化、枢纽、信息、技术、生态“五大制高点”,培育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生态产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通道、枢纽、流量、门户、口岸“五个经济”,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和整合能力,重构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绿色崛起的强劲动力和全新引擎。

司马迁曾言,“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进入新时期,甘肃努力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赢得赶超先机。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最佳对接点。兰渝铁路缩短了甘与川渝之间的距离,为西北区域提供了最便捷的出海口,也为西南区域“走西口”提供了最经济高效的陆路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从南向强化了甘肃与我国经济核心区的联系,与6亿人口规模的东盟联系。甘肃可以深化接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把战略机遇变成发展动能,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通道枢纽、门户口岸基础上重点发展以物流业及其中转加工业为主的流量经济。

“一带一路”中心线(亚欧大陆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画出“大十字”,其交点就是兰州,从而使甘肃,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廊”兼济,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六路”并行,在国内全面呼应“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长远布局呼和浩特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轴线提供了可能。

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推进中药材产业绿色标准化发展的示范基地之一。摄影/万全(人民画报)

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推进中药材产业绿色标准化发展的示范基地之一。摄影/万全(人民画报)

融入国家安全战略,打造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核心区

东决繁华,西决生死。甘肃自古发挥着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作用,甘肃社会局势稳定与否,甘肃境内丝路畅通与否,历来是中国国力盛衰的重要标志。当前,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成为决定国运盛衰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

依托地域的枢纽之利、地形的汇聚之势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发挥好甘肃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作用,对接国家安全需求和甘肃自身优势,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争取打造国际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战略储备基地、兰州新区粮油战略储备基地、西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国家区域(西北)救援中心“三大基地”,为国家应对极限挑战提供广阔的战略空间是甘肃之责,也是甘肃之幸。

甘肃地处内陆腹地,陇中、河西地区气候干燥、地广人稀、自然地质灾害较少,运输通道畅通,有跨省干线油气管道17条8090公里,省内支线油气管道42条1451公里,合计9544公里,占全国管道里程的7%;同时,玉门油田、兰州新区等地建设石油天然气储备基地正当其时、正利其便。兰州新区有多家规模化粮油储备加工项目,仓储能力可达40万吨,年粮油加工能力近80万吨,发挥其粮食口岸的枢纽优势以及粮油加工的产能优势,形成辐射西北的粮油储运加工中心。兰州新区已集聚一批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及疫苗、抗肿瘤药物研发等生产企业,形成原料到药品、器械、研发、流通体系基本完备的医疗用品产业链,具备建设覆盖西北地区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区域救援中心的良好条件。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万亿级化工产业集群

2019年,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区与东部地区建立精准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长效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具备条件的新区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等。应该说,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战略定位与这些政策红利都非常契合,千亿级精细化工园区的快速崛起也印证了政策与产业发展其势可乘。

依托省内三大石油化工企业,做好产业链深度延伸的文章,推动建设一批新项目;支持做大兰州新区化工产业园,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化工产业转移,加大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外地项目,形成集聚效应;在兰州新区化工产业园基础上,争取布局200—300万吨/年PX项目,延伸发展涤纶纤维、聚酯容器、涂料、染料、药物和农药等下游产业。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PX最大消费国。2019年,我国PX对外依存度为48%,进口量约1400万吨,国内现有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兰州石化公司的产业基础依托,有新区广阔土地空间支撑,有西北、西部乃至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PX项目一旦落地建成,将大大降低化工园区内企业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虹吸效应,加快化工产业在新区齐聚发展,最终形成万亿级的化工产业基地。

挖掘生产要素优势,跨域配置生产要素

当前,东部发达地区空间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日益趋紧,甘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激活土地要素在经济循环中的潜在价值,通过“跨区域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和“飞地园区”等方式,形成跨区域深度合作、互利共赢。

目前,甘肃利用大棚滴灌、立体种植和无土或少土栽培等技术,将河西走廊1500万亩戈壁、沙漠、盐碱地和废弃地等可开发土地资源,改造成超大规模的蔬菜粮食生产基地;同时,按国家“新增耕地和使用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和“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等政策,将其中三分之一建设指标按照每亩50万元价格调剂给东部省份,可获得2.5万亿元收入。还可以谋划共建一些东西部合作“飞地园区”,让各自土地、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两地共享产业园税收、土地出让金、GDP、工业产值以及土地经营性收益。

推动城镇化建设,加速人口集聚和高质量发展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增长1%,约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目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是3.1:1,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甘肃2019年城镇化率为48.49%,低于全国城镇化率近12个百分点。

建议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谋划打造“陇中河套平原”。以兰州新区为核心,对庄浪河以东、景泰县以南、靖远县以西、黄河以北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投入较低成本整治出5000平方公里高标准生态、农业、建设用地,同时实施黄河引水工程,构建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据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测算,实施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工程,可减少风蚀土地量260万吨,年向黄河输入泥沙量可减少30万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幅30%以上,能够有效改善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承接自然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薄弱地区的人员易地安置,中东部产业转移主承接地和向西开放大平台,在未来5—10年内带动新增千万人口、万亿级GDP承载能力,可实现生态环境、农业发展、聚集产业、城市建设多元叠加效应。围绕生态移民搬迁承接地建设,可以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现行户籍管理体制,取消户口的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全面放开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陈风雷: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处长)

案例 食需“甘味”:让甘肃味道走出国门

撰文/金萱

甘肃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一度在坊间流传的这句笑谈多少传递出当地一股心酸和产业难发展的无奈。如今,随着“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体系逐渐形成,各色甘肃农产品得以抱团闯市场,“甘味”品牌让曾经贫乏的土地重绽新颜。

擦亮“甘味”品牌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的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却并不缺乏优质特色农产品,但由于信息不畅,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再加之交通相对不便,这些绿色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往往“养在深闺”,难以走出深山、走进市场、走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交往历史悠久、通道枢纽功能明显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高寒气候条件下的农业资源潜力,提出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提升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路子。

2019年以来,甘肃统筹六大特色产业打造一个区域品牌—“甘味”,数千种特色农副产品抱团闯市场。何为“甘味”?甘肃人赋予了“甘味”更多的品牌内涵:其一,“甘”代表甘肃,“甘味”代表甘肃的农产品;其二,“甘”有甜和美的意思,“甘味”寓意味道甜美;其三,在中医上,甘味是百味之王,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寓意甘肃农产品品质优良,安全健康;其四,甘肃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干物质积累多,“甘”与干谐音;其五,“甘味”还是纯正实在的代名词,表明甘肃农产品货真价实、味道醇美。

甘肃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种质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干旱高寒、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洁净、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发生少等独特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近年来,经过不断实践探索,甘肃走出一条“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甘味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打造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两个“三品一标”建设,生产出许多绿色有机、品质优良、闻名中外的特色农产品。

其中,既有像兰州百合、苦水玫瑰、天祝白牦牛、陇南油橄榄等人无我有独一份的农产品,也有岷县当归、渭源文县党参、陇西武都黄芪等药食同源的道地中药材,以及定西马铃薯、武都花椒等人有我特特别特的农产品;既有像苹果、牛羊肉等人有我优好中优的农产品,也有像菜花、娃娃菜、芹菜、西兰花、青笋、洋葱等高原夏季错季上市的错峰头农产品,深受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平泉镇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西南部,属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摄影/秦斌(人民画报)

平泉镇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西南部,属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摄影/秦斌(人民画报)

产销对接是关键

2020年8月9日,连续第三年举办的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在兰州市农产品交易中心举行。会上,61家省内外农产品营销企业初步签订意向性采购合同38项,总金额54.68亿元。活动当天,70多车大宗特色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大终端市场和国内市场。

除了采用公路运输外,在兰州铁路局的帮助下,还正式启动了集装箱发送“甘味”特色农产品的专项工作。通过调整运输结构,缓解公路运输压力,发展公铁海联运,助力甘肃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品牌响当当,销售不发愁。兰州高原夏菜被国家列为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要生产区域和“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5大产品蔬菜基地之一。甘肃西芹、菜花、娃娃菜、甘蓝等高原夏菜和马铃薯、百合、苹果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高原夏菜更是市场里的抢手货。

在落户甘肃投资兴业的中国海升集团绿色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彩椒种植区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个头相似的辣椒整齐的挂在高达5米的根茎上,穿戴防护服的农民们开着小拖车,穿梭在划定好的区域进行采摘,完全没有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要提高农产量,农业必须快速转型,智能化、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是未来趋势。”海升集团张掖公司负责人李自军介绍,他们采用精准水肥循环系统、智能升降温管理等高科技手段为一体的建筑工艺和环控系统。即使疫情期间,这家公司依旧保持每10天发送至俄罗斯15吨红色、橙色、黄色等多种颜色的水果辣椒,让海外食客同享“甘味”。

干旱高寒原本是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如今正悄然转变为满足食客们追求天然有机、特色化、多样化需求的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优势。每年入夏,数百万吨高原夏菜从甘肃源源不断运往南方市场。

来自福建南平市的“80后”郑超将绿色海鲜菇种在甘肃张掖的戈壁滩上。如今,他创办的甘肃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的产品不仅占领了西北五省的海鲜菇市场,还出口至北美、东南亚多地。

“甘肃有大片的戈壁滩,地势平缓、气候适宜、自然条件适合产业发展,张掖是国家级玉米种植基地,大量的玉米秸秆成为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的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郑超说,他还十分看重专业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公司还将开发菌类主题文化体验区等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吸引与甘肃邻近的中西亚客商和游客。

2020年一季度,甘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为36.7亿人民币,占全省外贸总值42.6%。在出口总体下降的情况下,“甘味”农产品成为出口黑马,逆势上扬,增长38.3%。随着产量的提高,将有更多“甘味”产品运往“一带一路”,成为丝路上的果蔬“粮仓”。

“甘味”敲开脱贫致富门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甘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总路径,蹚出一条“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为产业扶贫注入新动力。

天祝,曾经是甘肃省深度贫困县。当地曾以种植油菜籽、青稞、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为主,“(那时)家中生活艰难,子女上学、赡养老人压力极大。现在,我通过种植效益高的高原有机蔬菜,年收入接近10万元。”打柴沟镇安家河村村民高汉莲说。

如今,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成为安家河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村里的蔬菜种植面积从过去的几户一亩发展到如今的户户十几亩,从品种单一的蒜苗、娃娃菜发展到荷兰豆、荚豆、莴苣等十几个品种,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近年来,天祝县大力推行“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模式,通过积极指导和鼓励扶持农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认证和申报工作,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4个,注册农特产品商标241个,并充分利用全国、全省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等平台,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

2019年,甘肃省蔬菜面积910万亩,蔬菜产量达2750多万吨,60%销往国内80多个城市,乃至东南亚市场。其中,高原夏菜每亩收益在1万元至1.5万元,蔬菜产业成为甘肃省种植业中面积、产量、效益增长最快,对贫困群众收入贡献份额最高的产业之一。

“甘味”绵长,苦瘠褪色。如今的甘肃正焕发生机。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