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 中文
中文
Directory Of Year 2020, Issue 10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202010 » 辽宁:转身向海开新局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辽宁:转身向海开新局

Year:2020 Issue:10

Column: 封面故事

Author: 撰文/梁启东 陈岩

Release Date:2020-10-01

Page: 27-32

Full Text:  

辽宁作为中国北方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也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是辽宁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互联互通交通路线,加强辽宁与周边国家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辽宁凝聚政策合力,坚持通过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统筹布局、重点推进的良好态势。

政策措施跟进,顶层设计引导

2014年底,辽宁省明确提出融入“一带一路”构想。2015年,辽宁省两会、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辽满欧”等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2016年,辽宁省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先后制定出台了《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实施方案》、《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十三五”建设规划》及其他“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文件及专项方案,对辽宁省全面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总体安排和统筹布局。辽宁企业积极组建“走出去”联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境外产业园区。2017年,以沈阳、大连、营口三大片区为载体,加快推进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为辽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2018年5月,辽宁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以全面开放引领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了辽宁省对外开放10个方面、40条政策措施,并设立5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用于辽宁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发展。2018年8月,《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成为全国首个在省域范围内探索创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方案。2018年10月,辽宁省出台了《关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制定了7个方面、24条措施。2018年10月,辽宁省接任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中方主席省。目前,辽宁正在积极推进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在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文化与旅游、农业等方面合作开放平台和机制的建设。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贸易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协议的逐步落实,可以使辽宁深耕韩国、日本、东盟、欧盟等传统市场,大力开发以俄罗斯、印度、非洲、南美和中东为重点的新兴出口市场,提高辽宁产品的国际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有利于发展进口贸易,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有利于优化服务贸易发展布局,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以沈阳、大连为领军的服务贸易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把辽宁打造成东北亚地区服贸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之下,辽宁对外贸易稳中有进。201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7255.1亿元。其中,出口总额3129.8亿元,进口总额4125.3亿元。总体来看,进出口规模由2018年同期的全国第九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八位。从贸易结构来看,一些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货物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体现了辽宁外贸的强劲韧性。

自贸试验区走上前台,合作开放平台日趋多元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落实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任务”指示要求,辽宁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这一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平台建设。以沈阳、大连、营口三大片区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

2017年3月31日,国家公布《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辽宁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为119.8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大连片区59.96平方公里(含大连保税区、大连出口加工区、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沈阳片区29.97平方公里,营口片区29.96平方公里。

这三个片区各有侧重:沈阳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大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贸、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循环经济、航运服务等产业,推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程,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营口片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跨境电商、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构建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辽宁共出台省级层面政策文件20个、政策措施215项,向三个片区下放省级管理权限133项。沈阳、大连、营口分别制定片区实施方案,出台政策清单、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办法、人才引进意见等多项举措。截至2018年末,辽宁自贸试验区实有企业4.7万家,其中内资企业4.6万家,注册资本6438亿元人民币;外商投资企业1300余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6亿美元。2019年以来,经普华永道第三方评估,辽宁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23项试点任务已提前全部落地;4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3个国资国企改革案例入选国家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在同批7家自贸试验区中,“辽字号”创新经验和实践案例均排在前列。

同时,沈大(沈阳、大连)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大连金普新区、大连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连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盘锦港口岸对外开放、大连和营口国际多式联运监管中心等一批高端开放平台获得国家批准,正在按照国家赋予的核心试验任务,加快推动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形成辽宁省对外开放的战略性支撑点。

在境外,辽宁省不断开拓俄罗斯、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建设海外园区。沿着“一带”方向,辽宁推进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石化工业园等境外工业园区建设;沿着“一路”方向,推进印度特变电综合产业园等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华晨集团、东北特变电工等联盟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设境外工业园区8个,布局项目上百个。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增强了辽宁经济发展活力,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互联互通取得突破,中欧班列逆势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辽宁省沿海港口转型升级、多式联运体系发展,构建服务于亚太及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2016年,辽宁省内实现“三互”(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督互换、执法互助)大通关工作机制。大连港、营口港集装箱多式联运成为全国首批示范工程。辽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提高了通关便利化水平。

中欧班列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三条运输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中欧班列线路12条,与境外5个国家、9个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

“辽满欧”交通运输大通道是自大连、营口、沈阳、盘锦经满州里至俄罗斯及欧洲的陆海联运铁路大通道,已先后开通了中欧集装箱直达班列,与莫斯科、华沙、明斯克、卡卢加以及新西伯利亚等城市实现了点对点班列运输。

“辽蒙欧”交通运输大通道是由锦州港、盘锦港经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至蒙古国乔巴山的铁路通道。目前我国境内各段铁路联接线已基本建成,蒙古国境内300公里铁路线正在筹划建设,未来将形成自蒙古国东部腹地至锦州港、盘锦港最便捷的出海铁路通道,并拉动沿线跨境经济合作。

“辽海欧”航运通道是大连港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至欧洲的新的海上航运通道。中远航运“永盛”轮实现了大连港至鹿特丹港的首航,开拓了穿越北极东北航道至欧洲新的经贸运输战略通道。

近年来,辽宁对中欧班列进行整合,成效显著。2017年9月,沈阳市政府与中外运合作,开行沈阳中欧班列。2019年开行215列,居东北第一、全国第十一,班列满载率和兑现率均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在今年疫情影响之下,1-8月,沈阳中欧班列逆势增长,累计发运220列,同比增长74.6%。沈阳中欧班列成为开放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

“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产能合作

对辽宁来说,在融入“一带一路”中,可以不断推进资源开发、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积极打造产能合作集聚区;统筹使用对外投资、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等方式,充分发挥航空装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重大成套装备,以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推进辽宁装备、产品、技术“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下,辽宁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强劲发展。2016年8月,辽宁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出台了《辽宁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施方案》,发布了《辽宁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行业指导目录》,建立了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库,成功争取将“辽蒙欧”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等重点项目纳入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方案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辽宁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有一百多家企业加入辽宁“走出去”企业联盟。省政府与国家发改委建立了省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协同机制,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纳入国家间合作机制,帮助远大集团纳入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机制、联立铜业纳入中哈合作机制。辽宁省立足自身优势产业,以亚洲和非洲等地区为重点,建立境外产业园区,输出辽宁产业、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比如,乌干达辽沈工业园、中白(白俄罗斯)工业园、特变电工印度工业园、沈阳联立铜业哈萨克斯坦有色金属产业园、罗马尼亚辽宁境外经贸合作区,等等。联立铜业、远大集团等一批合作项目纳入国家对外合作平台和国家间合作机制,或纳入国家重点规划。

同时,辽宁组织境内外重点招商活动、强化招商项目落地、加强服务保障,积极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投产。比如,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大连竣工,英特尔二期项目在大连投入生产,华晨宝马沈阳铁西新工厂开工,沙特阿美与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锦阿美石油化工开发项目签约,华晨雷诺轻型商用车项目在沈阳签约,恒大项目新能源车在沈阳签约等。其中,华晨宝马新工厂项目是中德两国深化合作的示范性项目,是国家重点推进的七个重大利用外资项目之一,这也是辽宁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全面振兴发展的体现。

(梁启东: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岩: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案例 沈阳东软集团:健康丝绸之路上的先行者

撰文/关照宇 杨钧涵

“一带一路”上不乏来自东北地区的开拓者。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就是这样一家放眼世界的行业尖兵。总部位于辽宁沈阳的“东软医疗”可谓是辽宁省出海企业的创新者和先行者。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东软医疗成为唯一一家入选论坛项目成果清单的中国医疗设备企业。

早在2000年,东软医疗就致力于为全球市场提供高端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解决方案。历经20载耕耘创新,东软医疗发展为一家以影像设备为基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影像云等九大产品线,能够提供放射影像、常规检查、放疗与核医学、临床应用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倡议给东软医疗的发展拓宽了维度,增添了机遇。针对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医疗水平薄弱、临床诊断设备落后的情况,东软医疗开设了“丝路计划”,实现义利并举,在提供医疗诊断服务的同时,协同当地政府进行人才培养,完善当地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就近就医服务,既解决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民生问题,又彰显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国际影响力。目前,东软医疗的产品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装机达38000余台。其中业务覆盖80%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立了6个服务站、4家子公司、1个SKD(semi-knockeddown,半散装)生产基地,在提升医疗服务范围和能力的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助力肯尼亚实现高端医疗资源全民共享

非洲西部的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当地农业、旅游业和工业发达,有丰富的矿产和自然资源。然而,肯尼亚医疗建设基础薄弱,投入不足,高端医疗设备极度匮乏,许多居民看病问诊需要辗转到沿海大城市进行治疗,急病重症患者难以得到及时诊断。

2013年,乌胡鲁·肯雅塔当选肯尼亚总统,推出了“全民健康覆盖计划”,决心让肯尼亚人民就近即可就医,获得有保证的基本卫生和医疗服务。该计划提出时,适逢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沟通合作下,东软医疗深入考察了肯尼亚的医疗状况,并为肯尼亚量身定制了医疗设备和集成解决方案,成为“全民健康覆盖计划”的核心合作伙伴。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东软医疗提供的影像医疗设备将覆盖肯尼亚约3000万人口,服务全国总人口的76%,并为肯尼亚37个郡提供医疗设备。此外,针对优秀医生和医疗人员不足、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东软医疗为肯尼亚偏远地区打造了“影像云”解决方案。通过郡医院与首都大医院进行联网,医疗专家们可以远程查看患者的CT影像和报告,并给出诊疗意见。

中国北京、武汉、沈阳,法国巴黎,肯尼亚内罗毕、埃尔多雷特等多地连线远程会诊。(东软医疗供图)

中国北京、武汉、沈阳,法国巴黎,肯尼亚内罗毕、埃尔多雷特等多地连线远程会诊。(东软医疗供图)

东软医疗深知输入医疗设备如同“输血”,而唯有实现“造血”,才能够帮助肯尼亚从根本上夯实基础医疗。这需要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于是东软医疗为当地的临床医生、放射技师和其他医护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并连线国内专家进行远程交流。当地Thika医院的托马斯·西格医生所说:“东软医疗的设备和服务大大提升了我们获取影像的速度,增强了我们诊断和应对急诊救治的能力,有效改善了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现状。”

创新驱动发展,抗疫“面对面”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CT主要从美国购置,价格昂贵,每台在60-70万美元,后续的维修与维护也是个麻烦事。当时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两位教授经过钻研,修好了全国多地故障的CT,这让他们开始思考,能否研发中国自己的CT。

随后,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国产CT的整机研发启动。1994年,国产CT原型机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检测。1995年,时任东软集团董事长的刘积仁将东北大学计算机中心并入东软集团进行项目孵化,并在1997年率先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全身CT,打破国际垄断,使CT影像设备和服务价格大幅下降。1998年,东软医疗成立。

东软医疗成立伊始就一直专注于自主研发,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医疗设备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从单层螺旋CT到双层、16层、64层、128层、国产256层80mm覆盖宽体能谱CT,再到现在的512层全景多模态CT,东软医疗一直深耕CT技术领域,成为国产CT突围的破局者,更被行内人成为“国产CT一哥”。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DSA、1.5T超导磁共振,更是东软医疗近年来不断突破而成的新品。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介绍公司驰援全球抗疫情况。(东软医疗供图)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介绍公司驰援全球抗疫情况。(东软医疗供图)

在建设“健康丝路”的征途上,东软医疗也积极发挥自身的创新和研发优势,不断用新产品和新思路解决合作国家的医疗难题。在以“5G时代的健康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28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上,东软医疗CEO武少杰表示,东软医疗正在不断拓宽5G与高端医疗设备以及临床诊疗解决方案的交互应用,eStroke国家溶栓取栓影像平台,基于5G技术的车载CT、MDaaS,就是东软医疗重视科研投入的成果。

在今年全球抗疫的特殊时期,东软医疗也凭借自身实力,担起了民族医学影像设备企业的责任。

疫情初期,核酸检测试剂盒数量严重不足。于是,CT成为了检查新冠肺炎病毒的有力辅助手段,CT机也一跃成为前线各医疗机构的紧缺物资。为应对与日俱增的需求,保证医疗设备及时供应,东软医疗在疫情初期便成立了国际疫情指挥小组,确保从生产到运输到服务各个部门的高效运转和无缝衔接,为疫情波及地区及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医疗设备和配套服务供应。

今年3月,东软还利用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火眼AI”软件技术,使中国与肯尼亚的医疗团队实现远程会诊,相隔万里“面对面”交流抗疫经验,为非洲的疫情防控提供经验与方法。“火眼AI”通过与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合作,将中国国内医疗团队对于新冠肺炎CT影像的筛查经验及方法转化为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自动对CT影像快速分析处理,具有极简式操作流程和快速分析识别等特点,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筛查效率,减轻医生的诊断压力。此外,东软医疗也将高端CT应用到了新冠肺炎的诊断当中,建立了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对新冠肺炎进行远程筛查的功能。

东软医疗本地化的出海策略以及实力与道义双结合的出海思路,为其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与机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软医疗不仅为解决当地医疗设备缺乏、医疗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大背景下,全球健康治理模式的转变与升级也已迫在眉睫。中国是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合作者,面对疫情等的严峻考验,中国及中国企业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东软医疗的发展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开展全球健康治理的理念与方式提供了启示,也给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关照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杨钧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16